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个人文论
      分享到:

      中国画教学设想一 中国画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作者:赵宝平2012-08-28 17:53:26 来源:网络
        中国画教学设想一 中国画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中国画教学问题的思考,在全国各美术院校教学中,是探讨最多、争论也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一个课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往的中国画系作为单纯学习、研究、继承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门科是无可非议的,而近些年来,外来艺术思潮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美术界,作为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也不得不正视、回应这一外来文化思潮及艺术思想的冲击,不得不在与之撞合中,不同程度地改变自身的教学架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其结果如何?经过几来年理论界的研讨,尤其是对于中国画的历史、现代、未来的思考讨论,给了学院中国画的教学一些重要启示。同时,各美院国画系实行了不同的教学改革、教学探试,今天看来,这些探试、改革都是一些十分宝贵的经验,各有不同的参照价值。虽然,这些经验有些是散发式的,不规整的,但我们试图以全面的眼光来透视这些不规则的新的立点,找到凝合聚集的契合共构点而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也许,这正是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架构的基本要求和它的价值所在吧。


           我们现处在与过去大不相同的时代氛围中。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已经明显地向美院的教学架构提出了严肃的疑问和挑战,这种社会与人的意识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的教学架构本身有所反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共同目标中,形成与之相一致的,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架构,以改变目前存在的教与学的力量相互抵触,和某些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相互脱节的现象,使教学架构与教学对象在新的层次上达到相互促发,互相呼应。


           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的教学架构,明确自身架构形成的基点是极为重要的。由基点导出教学基本原则、教学面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才会形成有着自身系统性与自身特色性的教学架构。


           中国画教学架构的基点是什么?我认为应是:以研究中国(东方)艺术之精神为本,鉴取西方艺术之精神:以中国(东方)艺术之精神作为主体研究,以西方艺术之精神作为与之相应的对象而尽量加以整体地认识和把握。此基点在教学架构中,乃是教学的一个起点,又是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即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归结点。


           如何实现教学架构的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概括来说,它需要有两个根本支点;一是需要建立一支与教学相配合的理论队伍,这是为了对中国艺术之精神在理论高层上加以认识、把握,并起着观念疏导更新的作用:二是需要教师知识的全面性。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已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可以说,二者在教学架构中,实为一种内在的骨干。它是直接关联到对学生培养的质量和能否落实教学架构,使教和学的关系达到和谐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 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启示、开发学生们富有个性和个性发现的艺术创造精神,这是国画教学方法应尽心研究的地方。


           由于中国画专业教学内容所致,学生在学院学习过程中,大多时间的课程安排是向传统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临摹、观摹、示范教学为主。它对形式技巧的传授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它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出阻碍学生们个性发展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我认为改革主要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加深对学生们自身点的了解和掌握:二是,教学的灵活性与全面性“因势利导”;三是,形式技巧传授要在理论高层次关照之中,以改变僵硬的模式化。这三个方面,都是为了充分地调动和培养学生们的独特思考力和创造力,使教与学的关系充满着活跃、和谐的气氛。


           刚入校门的学生,对中国画还处在初学阶段。因一些原因所致,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初学阶段也是“感情转移”阶段。感情转移的时间,对有些同学来说是的很长的,有些同学即使在毕业时也没有能真正转移(我们通过国画系历届毕业生创作,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这是什么原因?在此情况下,过去我们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由于从局部具体出发,而没有从理论整体的高层次去疏导、关照,因而形成“强制性”和“划一性”的教学模式,这虽是具体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缺少教学整体性的缘故。


           当然,在向传统学习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但此时需要理论(中国哲学、美学)的同步配合。这样它的“僵硬”的一面,才会转化为具有艺术生命活力的积极一面。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法。通过对形式技巧的学习研究,推溯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深涵上,以求对此“形而上”的东西,有所省悟、理解。若不然,传统的艺术作品,只能是作为具有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而有能是做到通过研习、临摹古人的艺术作品,对中国艺术之精神有深刻或一般的体悟。这样,对中国艺术也就是变为无生气的符号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避免单纯形式的摹习。


           向传统学习,临摹先人的艺术作品,这一学习过程,如何由被动的临习转发向主动的研习、品悟?如何避免由此学习而造成对学习自身以往的艺术情感的压抑?如何在继承传统艺术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培养?如何在向传统艺术学习中,发现不同同学的不同风格的发展趋势?如何在课程安排上,专业课与其它课程相协调?这些都是教学架构和教学形势教学方法所面临的尖锐问题。


           “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全部修养,对同学们各自身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素质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同学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具有独特艺术创造能力的“画家”,而不是改变同学的自身独有的个性特点,成为僵死的“画匠”。


           在向传统学习中,能否从作品的精神心源到学生的内心心源上找到共构的契合点,这是证明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成功或失败的主要标志。“硬性”地灌注,把学生们共同划在一个凝固单一要求上,是不利学生们长远的艺术发展的。


        三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中国画教学包含的内容较多,如:人物、山水、花鸟、素描、书法篆刻,近一年多来又加设了泥塑、工艺构成课。其中专业课中又有工笔和写意两大类的划分,以一兼二。由于这些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的内容、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差异,并且自身都有极大的独立意义(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艺术等)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国画教学的份量,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国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从而决定了形成整体架构教学体系的必要。


           在中国画教学包含的内容中,关于素描在其教学中的位置、任务的讨论最多,大多讨论所关心的是素描与专业的关系问题。而不油画等其它绘画专业教学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油画的基础教学与整个教学是直接合拍的,它没有什么需要中间“过滤”的过程。而在中国画教学中,尤其是在基础教学中,需要寻求素描教学与专业教学谐和的机制。这样,素描在各美院国画教学中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前几年,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学改革,大多就是在基础教学的改革和探试上。探试的主题就是:国画教学的基础是什么?有的院校主张,在中国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素描作为造型的重要手段(硬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主张国画教学的基础教学还应画一些写实性的功夫扎实的素描;有的院校则主张废除西式素描,以书法作为国画教学的基础;还有的院校提出中庸的设想:保持国画专业特点,鉴取西方素描中好的因素,注重素描与专业结合,即画出具有专业特点的素描,其特征是以线作为素描造型的主要手段。这些探试都是追求在形式技巧上达到素描与专业的结合,其结果在削弱了素描在全面而整体意义上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性。抽离它的单枝即破坏了它的全体的含义,我认为,素描给我们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以更为广阔的艺术方法,确定它在中国画乃至其它艺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也正因此。(关于素描教学问题在后面另述)


           我认为国画基础教学应以两条线并行展开,一条是以书法作为基础的中国绘画艺术传统;一条是以西方素描作为基础的西方绘画艺术传统。以书法作为开启专业学习,步入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书入画,以写心、写意、写情为本;以素描作为专业学习的充实因素,从对客观实体把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出发,解决素描中的造型问题。


           西方素描的认识、表现世界方面,有着独具的特点,对它深入地理解、把握,能够对应了解中国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书法是素描作为国画基础教学中的两条路线,相并行,相渗透、相融合。此二者实为抽象与“写实”的互补关系。


           我们设书法与素描作为基础教学的主要部分,成为两支并行交互的系统,它受着架构基点的影响和理论高层次的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思想、艺术理论在其基础教学中同时展开。形成这一教学景观,需要教师集体意识的整体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这全面而又互补的知识传授,不仅是形式技巧的传授,更包含有艺术思想的培养。


           关于素描教学 西方素描的产生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等科学发明相继出现,为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素描的基本精神是能过科学的理性分析来把握、反映世界之物体。由理性分析而走向理性综合。这种理性,科学地认识世界的方法,是把整个世界静止表现的方法。重视客观对象的物质真实性,以具象的形式把对象再现出来。这种把实在真实地再现出来,只依靠感觉的直接作用是不可能的。素描的严紧性表现在,从实体的内在结构中寻求一种支撑外在形貌的力点。即潜入在实体内在的解剖结构、形体结构、数结构的理性分析这中,在这理性分析之中去把握实体和谐的结构、比例、节奏。


           西方素描的形成,发展可划分几个不同时期:一、文艺复兴时期,其特点:重视人的生理组织结构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表现人体比例和谐美、运动节奏美。代表画家有达·芬奇、米开罗、拉斐尔;二、十七世纪以后,普鲁尔、大卫、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库尔贝、米勒等画家,开始了在解剖结构、形体结构之上的空间结构的全面因素的素描研究;三、二十世纪后,马蒂斯、毕加索为代表的简炼、抽象的素描法。由此,素描的发展史、演变史可略括为:单一复杂 → 简炼,由侧重解剖结构 → 侧重形体结构、空间结构 → 侧重抽象,简炼的素描表现形式。


           国画素描教学,我主张按照以上素描发展的一般过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步骤。


           素描的内涵是多层次的,“艺术地造型”方为它的根本。素描的造型训练,实为基础教学中一个中国传统的造型观(法)渗透进来,这样为中国画的造型优势提供了可靠的条件。西方素描法与中国传统绘画造型只是对应的关系,二者有着充分的可融性。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摸索、探试,才能得出预期的结果来。


           关于书法教学 过去,我们把书法课作为依附课来上,在课时投量上,一周只有 2 学时,书法教学在国画系整体教学中没有它应有的位置,因之没能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


           由于书法课时量少,形成了一种“拉长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书法教学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关联没有自觉地穿线。这样,孤立的“拉长线”的教学方法,加之同学们对此课程的重视不够,造成国画系的同学的临近毕业之时几乎没有搞书法的。此教学结果直接影响了专业和其它课程的学习、研究。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书法艺术之形式与人之主体精神的冥合为一,使其有着精神性的艺术价值。以书法作为国画教学基础,它有着双重的积极作用:一、书法艺术作为抽象艺术形式,以表现中国艺术之精神为最高目标,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窥探到中国艺术基本品格;二、作为学习中国画的一项基本功(功夫)对结体、运笔的掌握,无疑对人之性情、境界之表达有其积极的作用。


           在课时的安排上,我的设想是:专科一年级上半年为素描课,集中时间,主要研究素描造型问题(具体教学内容与步骤详见图表)。同时,书法课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软件”也加以教授,从书法结体中找到相应素描造型的因素,从运笔中找到国画用笔的相同规律,对笔情墨趣、用笔美逐步理解、掌握。这样,避免了在使用工具和表现形式上造成的素描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书法既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楔接素描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中枢,随着对书法艺术研习的深入和专业课程的依次展开,以书入画,书画一体,也许会很自然地交融起来(书法课程、课时按排与专业课课程、课时安排详见图表)。


           “长线”与“短线”相结合。这是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的时差互映性的一个特点。各学科在整体架构中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注意各学科自身依据由浅入深,由单项走向综合的这一教学过程,每一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出现,即是在原先的层次上走向新的提高。


        四 “三段制”教学设想


           从中国画整体教学出发,针对国画系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设想“三段制”教学的整合教学架构。此“三段制”教学是为教学的三个不同层次。


           “三段制”教学的结构是:专科三年侧重基础学习,为广博打基础,引为“一段”;本科二年由广博到集中。根据同学们的个人特点,在专业学习上划分为工笔、写意两大类科,即以技法分科,此为“二段”;研究生三年为自由选择主攻研究,此为“三段”。


           “三段制”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有着自身学习、研究的侧重方向,有益于同学们在开阔的空间中自由选择、追求,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培养具有深刻艺术思想的和有着不同表现风格的画家、艺术家。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11 queries